Q : 為什麼在港加入中資金融機構工作?
A : 我在暨南大學修讀精算學,偏重經濟及數理,之後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金融數學碩士,偏重金融學在計算機編程運用,涉及股票及債券定價、期權和期貨等金融衍生工具。我覺得中資金融機構在內地有根基,容易抓住機會,有更多競爭性優勢,境外又具備融資優勢和多元投資渠道,所以我考進來了。
Q : 你在同一間公司擔任不同崗位,首兩年的工作是怎樣的?
A : 畢業後首三年是很重要的,要像海綿一樣,吸收不同知識和工作技能,再確定以後的發展方向。我很感謝公司及部門領導給我嘗試做不同崗位的機會。第一年,我是股票分析員,需要用軟件來編寫程式,在基金經理的指導下,花了兩個月完成一個篩選股票的模型,也做了許多金融計價模型。
第二年,我調到交易團隊成為一名交易員。以前做分析員,要對不同公司進行分析和深挖,卻缺乏了一種市場敏感度。而交易員正好相反,需要保持對市場的高度敏感。另外,交易員的工作效率很高,不容許出錯,有些交易需要手動把單掛到市場上,有些則通過軟件自動交易,有些則要和幾家券商詢價和砍價,然選擇最佳價格交易。
Q : 在第三年你加入固定收益投資團隊後遇到什麼挑戰?
A : 現在我主要協助基金經理跟進項目,譬如和潛在對手和客戶談融資條件、處理數據和建立計算模型,也會進行債券分析研究。記得我第一個項目,是為客戶在市面上尋找投資標的(相關資產)和合適的券商融資,把投資標的包在一張結構性票據給投資者購買。
我們要考慮很多方面,第一,投資標的是什麼?有哪些證券可以選擇?要分散還是集中投資?第二,要思考如果資金以人民幣的形式進來,而用於購買美元債的話,如何在票據中加入遠期?如何選擇遠期的時點?第三,票據的槓桿和融資條件怎樣安排?如何既滿足投資者的目標收益,又讓風險可控等。此外,還要讀懂及修改合同和協議等,跟公司風險管理、合規、法律等部門溝通和協調,剛開始時要思考整個流程是最困難的。
Q : 你認為大學生應如何裝備自己?
A : 首先,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,讀大學時多參加社團和活動,培養自己的「軟技巧」。此外,要增強專業知識,很多同事包括我自己,都不斷考取金融相關資格,這些證書不單是找工作的敲門磚,也方便溝通。
另外,讀書時開始了解自己擅長什麼、對哪一類工作感興趣,便有方向地了解這類工作需要的工作技能,並針對性培養自己相關方面的能力。不過,找工作時不要太只瞄準單一類崗位,譬如同學很想加入投行前台部門,但求職時不要過份偏執,而應放開自己,嘗試不同的工作。
個人簡歷:
香港科技大學金融數學碩士 2013年畢業
暨南大學統計精算學士 2012年畢業
工作經驗:
2013年加入中國光大資產管理,曾擔任對沖基金事件驅動型交易策略分析師、股票及債券基金交易員,現主力負責固定收益類投資及分析。